東 街 施越鋒
亙古至今,爭做官大人者,不在少數(shù);爭先謀富者,亦不在話下。而扎根社會最基層者,甘愿為百姓謀幸福謀福利者,唯支部書記也。那些根植于基層這片土壤的支部書記們,他們是如何堅韌付出的呢?讓我們沿著南大街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施越峰同志的心路歷程感受一下基層黨支部書記的苦與樂。
2018年下半年伊始,東街街道辦事處步入繁忙艱難的拆遷攻堅隊列中,在給區(qū)委區(qū)政府遞交的這份答卷中,南大街社區(qū)需要書寫的答案,占到整份卷子的百分之四十。涉及到了東西大街改造、文廟巷改造和南大街立面改造等近百余戶居民及單位的征補拆遷,可謂是老城更新與保護工程的主陣地、主戰(zhàn)場。但老城要更新,舊城需換顏,不能因任務(wù)的艱難阻礙城市的建設(shè)與發(fā)展。南大街社區(qū)支部書記施越峰同志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拆遷上的故事,我們慢慢道來。
故居難離,契約終須信任托
老城,輝映著過去,晉城印記處處可尋。南大街社區(qū)偏偏是老城曾經(jīng)的黃金地帶,承載這座城市太多的記憶,映照著未來的新城,對這座舊城來說似乎太過殘忍。施書記顯然明白居民對這座老城的百般眷戀之情。
劉小川是土生土長的南大街人,居住的院子劉家民宅始建于清初,是典型的晉東南特色四合院式民居古建筑,是此次征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年近古稀的他聽說政府要征收,心里喜憂參半。從1972?年至今,劉小川一直住在這個老院,院子里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凝結(jié)著他的鄉(xiāng)愁,所以現(xiàn)在也有一些不舍,但是更多的是對政府拆遷工作的支持、對社區(qū)的信任。懷著對老院子的不舍和對新房子的向往,劉小川不僅帶頭簽署了征補協(xié)議,還主動做起了其他居民的動遷工作,這種社區(qū)與居民之間默契的信賴,這種干部與居民情濃于水的信任,直接助推了征收拆遷工作的開展。這種信得過來自于施書記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對居民真心誠意的服務(wù)。就像施書記常說的:你要他人待你好,首先你要待人好。
孤寡老嫗,不厭其煩勸搬離
在征收工作啟動后,施書記第一時間召開會議,熟悉征收補償標(biāo)準(zhǔn),以轄區(qū)地形,劃分動遷小組,組織人員逐家逐戶實地走訪,在入戶走訪過程中,施書記以民為本,與居民真誠溝通,耐心講解政策、梳理困難,化矛盾、解心結(jié),把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用真情感化著每一個拆遷戶。他始終相信,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是做工作的前提,沒有做不了的工作,只有不會做工作的人。每天忙到晚上十一二點的辛苦勞累,換來的是居民群眾的理解與信任。特別是在拆遷中,遇到有一戶年近90歲的孤寡老人,不愿搬離,施書記不厭其煩地上門拜訪,設(shè)身處地走進她的內(nèi)心,找到與她的觸點,建立起雙方從了解到信任的關(guān)系,并通過其侄兒反復(fù)勸導(dǎo),終于獲得了支持和配合。
施書記常說:努力成為老百姓的貼心人,讓群眾多得一點點,為老百姓多做一點點,則無往而不勝,這多得的一點點,不僅僅是物質(zhì)利益,有時候可能是幫他一個忙,有時候也可能是一個有力的承諾和保證,甚至是給一個面子,給一種尊嚴(yán)。這就是一名基層干部最樸實無華的領(lǐng)悟和宣言。在施書記的帶領(lǐng)下,文廟巷朝陽市場40間臨建全部拆除,房屋拆遷也完成了百分之八十。
伉儷情深,自古公私難兩全
近兩年,南大街社區(qū)面臨前所未有的動遷工作,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施書記的愛人身患重癥,正是需要專心照顧的時候,一方面為愛人四處求醫(yī)與病魔抗?fàn)?,另一方面到單位還得故作平靜身先士卒。他像一個永遠不知疲倦的“陀螺”,在醫(yī)院、家庭、單位之間不停地“旋轉(zhuǎn)”。施書記內(nèi)心在煎熬,工作的壓力、家庭的重?fù)?dān),像一座大山,砸向這個對愛人情深義重,對工作殫精竭慮的漢子。直到愛人去世前夕,他仍在牽掛著動遷工作。之后,他強忍心中巨大的凄愴,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謀攻堅、促落實,負(fù)重前行!
南大街歷史厚重,施書記生于此長于此又工作于此,他說拆遷工作關(guān)山難越,但拆遷改造之后,我們將見證斯土斯民的新氣象。幾十年的基層工作經(jīng)歷,讓他深深知道動遷中會有激烈沖突劇烈震蕩,矛盾眾多,困難重重,但他堅信沒有攻不破的堡壘,沒有融不開的堅冰,因為堅決堅定才能克服千難萬阻,才能堅持不懈完成目標(biāo)。
人人都在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然而“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在基層這片熱土上,施書記選擇了無悔。以勇敢、堅韌的品性,腳踏大地,甘于付出,為南大街社區(qū)居民書寫著幸福的奮斗史!